深夜十一点,社区办公室的灯光在寒风中摇曳。李芳将最后一份居家隔离通知书装订成册,揉着酸痛的肩膀望向窗外。
玻璃上凝结的冰花,像她鬓角新添的白发,无声记录着基层工作的年轮。这座城市里,有数以万计这样的"李芳",在家长里短的漩涡中摆渡,却常常在生活的惊涛骇浪里迷失自己的港湾。
一、基层治理的"隐形伤痕"正在浮现
在社区工作成为"香饽饽"的表象下,暗流涌动的是职业倦怠的潜流。某市社工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,超过60%的社区工作者存在焦虑情绪,42%因工作家庭冲突产生离职倾向。
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被应急值班割裂的周末,是被投诉电话占据的深夜,是面对"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"时的无力感。
薪资体系与职业尊严的错位尤为刺眼。王磊在社区干了八年,工资涨幅却追不上菜市场的青菜价格。
"调解邻里纠纷时理直气壮,可孩子问起工资却支支吾吾",这种价值感与获得感的撕裂,正在消解基层治理的根基。当"奉献"异化为"牺牲",职业吸引力便成为空中楼阁。
二、构建"三位一体"的支持网络
制度保障是托底的基石。深圳龙岗区推出的"社工成长阶梯计划"提供可鉴样本:
建立与职称挂钩的薪资体系,打通事业单位招录通道,让"社区经验"成为晋升资本而非空白。当职业天花板被打破,基层岗位才能从"过渡站"变为"主战场"。
社会理解是温润的土壤。疫情期间,上海某社区推行的"居民体验日"活动颇具启示:邀请群众担任"社区工作助理",亲历接不完的电话与调不完的纠纷。
这种角色互换让"刻板印象"消融于理解之中,居民微信群里的抱怨声渐渐被"你们辛苦了"的暖流取代。
个体关怀是照进现实的星光。杭州拱墅区的"心灵驿站"项目证明,专业心理疏导不是奢侈品。
当社工在沙盘游戏中释放压力,在家庭工作坊学习亲子沟通,这些细微的关怀如同暗夜里的萤火,重新点燃职业热情。某社区书记坦言:"不是不需要休息,是缺少能安心放下工作的支持系统。"
三、让基层治理回归"人"的尺度
社区工作的本质,是人与人的温度传递。但这不意味着要打造"圣人"队伍,而是要在职业尊严与生活质量间寻找平衡。
南京秦淮区的"错时工作制"试点显示,弹性工作非但没有降低效率,反而让社工在从容中迸发创意:错峰开展"社区议事会",利用碎片时间建立"楼栋微信群",这些创新正是源于被解放的精力与心智。
破解"心困局"的关键,在于重构价值评价体系。当媒体报道不再聚焦"带病坚守",而是展现合理轮休后的高效服务;
当居民评价不再停留于"随叫随到",而是理解专业能力的不可替代性,基层治理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。正如一位老社工所言:"我们不是永动机,但希望每个零件都能得到润滑。"
站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口,看着办事群众进进出出的身影,忽然明白:基层治理的现代化,既需要智慧平台的加持,更需要让每个摆渡人拥有停泊的码头。
当社区工作者不再因后顾之忧而分心,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照亮街巷的恒星——既有持续发光的能力,也拥有属于自己的运行轨道。这场关于"心"的回归,终将汇聚成城市治理的星河。
- 上一篇:帕金森的调理
- 下一篇:没有了